为了避免后期诱发地震及大面积塌陷,现代采煤技术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往往采用放顶措施,即工作面采完后让煤层的顶部自然沉降。在沉降过程中,顶板受到覆盖层的重力作用,从下到上依次将崩塌、变形传递到地表,导致地表形成大面积的裂缝(图 1-a)、局部塌陷(图 1-b)、下沉(图 1-c)等地质灾害。铺设在上方的管道由于外力作用使原有的平衡被打破,往往出现拉伸、挤压、剪切、扭转、弯曲变形,甚至出现管道断裂情况。
(a)地面裂缝
(b)局部塌陷
(c)地面下沉
公司仅2019年就出现三次管道断裂事故,断裂形态分别为弯头位置拉伸断裂、母材拉伸变形、母材拉伸断裂。经过专业机构金相分析,管道母材材质均合格,确定事故为外力作用引起。由于断裂发生时SCADA系统显示异常及时紧急关断,且断裂位置处于荒郊野外,周围无居民,未造成次生事故,但造成一定经济损失。( 1)设计施工阶段。煤矿为先建项目,且区域内煤、气资源完全重叠,主动避让、预留保安煤柱、选择稳定采空区路由均不可行。我们在管道设计施工阶段采用弹性敷设措施,即加宽管沟、大面积长距离松散土质回填、管道轴向预留拉伸裕度、提高壁厚和防腐等级等措施。如在正常开挖管沟基础上加宽0.5倍,给管道横向移动留出一定空间。管沟开挖深度一般在冻土层以下,常规做法是将管道填埋夯实,而采空区管道则采用松散土进行回填,减少管道覆盖土层的压力,为管道纵向位移留出空间。常规管道按照GB/T 9711― 2017《石油天然气工业管线输送系统用钢管》选择螺旋缝埋弧焊管,而在采空区选择拉伸裕度较大的直缝双面埋弧焊钢管。常规集气干线的腐蚀余量为1.0 mm,采空区选择1.2 mm。管道壁厚采用GB 50349―2015《气田集输设计规范》推荐的壁厚计算公式:δ=PD/(2σs FΦ)+C ,其中C 为腐蚀余量附加值,即适当增加特殊地段管壁厚度。这些主动措施的实施,使得管道本质安全有了较大保障。( 2)日常运行管理。一是成立现场巡查专班驻点工作,每隔4小时巡查一次,重点检查地面裂缝、下沉量变化,并详细记录相关数据。二是对下沉管段沿线进行人工开挖,有效释放应力(图 2)。三是对部分下沉严重的管段进行主动抬升处理,使其基本恢复到原始状态。四是针对下沉严重管段,在具备条件的区域实施局部改线,主动规避风险。
图 2 下沉段沿线开挖释放应力
( 3)技防管理措施。充分发挥技防措施作用,如运用雷达遥感变形监测技术对裂缝进行实时监测;应用PCM检测仪对管线进行探伤和壁厚监测;采用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(DAS)技术对异常情况进行预警,以及启用AI人工智能识别风险管理系统等,有效保护管道安全。煤矿采空区管道安全运行是一项系统工程,随着煤矿开采量增大,采空区输气管道安全越来越引起重视,山西省已出台了地方标准DB14/T 2310―2021《煤矿采空区输气管道安全管理技术规范》,为我们今后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了依据。